据媒体报道,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短短三个星期,约1000家企业入区注册,大部分“抢注”企业“不知进来能干什么”。对企业来说,有抢滩自贸的意识,是值得肯定的。前提是,必须对自贸区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,而不是“抢注”了一个企业,就以为与自贸区挂上钩了,就是自贸区的一分子了。
事实上,自贸区不是商标,谁先注册,谁就拥有了商标使用权和独占权,以后别的企业要想使用这个商标,必须支付占用费。在自贸区注册企业,目的应当是利用自贸区的特殊地位和条件,给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。
对进入自贸区能干什么都不知道,也去“抢注”企业,至多只能算是赶个时髦、图个新鲜,做一个热心的参与者而已。如果带着这样的心态对待自贸区、参与自贸区的各项活动,不仅对自贸区不负责,对企业也不负责。
下“抢注”者以这样的心态对待进入自贸区,有关方面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。就象有的专家所言,如果“抢注”者看中的只是自贸区能够以“1元注册”享受1000万元可报注册资本的特殊条件,从而做出注资不实、认缴不足的事,对自贸区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。
众所周知,自贸区与其他方面相比,最大的特点就是贸易自由、税收优惠、条件宽松等,而这些特殊条件,在为企业发展、贸易往来等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,也会引发许多风险。譬如热钱的大进大出、快进快出、资本的无序运转等。其中,进区企业的行为是否规范,监管能否到位等,是最重要的方面。
如果自贸区在建设过程中,特别是起步阶段,出现大量“不知进来能干什么”的企业,这对自贸区下一步的管理和发展是相当不利的。特别是那些原本就习惯利用各种不规范行为进行贸易交易的企业,就极有可能作出更加令人担忧的行为,使自贸区正常的贸易交易行为受到破坏,使自贸区的交易秩序、发展环境等受到伤害。
按照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,目前,自贸试验区内实际运作企业已达8000家左右,而绝大部分企业经营地都在区外。也就是说,真正能够纳入到自贸区监管的企业并不是很多。这也意味着,监管的范围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区内,而必须延伸到区外,而且不只是在上海范围内,而应当是全国范围内。显然,这将对自贸区的监管工作增加了很多难度,也增加了很多压力。如何监管,将成为自贸区能否健康运行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。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去年以来,在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,经济运行下滑、企业运行困难、财政收入增长难以保持较快速度的情况下,很多地方采取虚假贸易的方式,制造贸易数据,制造政绩,导致今年一季度贸易数据出现了大量水分,从而迫使有关方面不得不对一些地方的贸易数据进行专项检查。如果进区企业也通过自贸区做虚假贸易、造虚假数据,也是极容易对宏观经济决策产生不利影响的,对自贸区的形象产生不利影响的。
我们说,设立自贸区,决不是为了贸易数据需要,为了地方政府制造贸易政绩需要,而是通过自贸区,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,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,构筑更加完善的贸易体系,建立更加健全的贸易机制,并与其他国家的自贸区进行更加公平、更加有序、更加合理、更加有利于提高国际贸易水平的竞争。如果自贸区在发展过程中,出现明显的违反自贸区规定的行为,就会被国际投机分子所利用,被国际资本所利用,不仅影响自贸区的健康有序发展,还会给其他国家留下记话柄。
也正因为如此,在放宽自贸区企业注册条件、鼓励企业和个人进入自贸区注册企业的同时,更要加强对进区企业的监管。首先,要加强对自贸区知识和内容的宣传普及,让所有希望进入自贸区的企业和个人能够充分了解自贸区的特点、条件和操作方式。从而,不要盲目在自贸区“抢注”企业;第二,要对进区“抢注”的企业,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和跟踪,建立监管跟踪台账,并设立符合规定的贸易条件,凡是“抢注”以后长期没有业务往来的企业,要按规定予以注销;三是对“抢注”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评价、考核,凡是出现不规范行为的,必须按规定予以处罚,直至注销;四是要积极引进国外自贸区监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,从起步开始就拨高平台、拉高标杆,而不是象有的地方的开发区一样,起步就起点很低。毕竟,自贸区成功与否,对中国今后的对外贸易影响很大。
总之,对自贸区“抢注”企业的现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与关注,切不可让企业产生“抢注”企业就象“抢注”商标一样的想法。
|